在移动互联网、社交媒体与短视频蓬勃发展的当下在线证劵融资渠道,强人设、高辨识的 IP 正日益受到青睐。
近期,吴艳妮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。南京世界田联室内锦标赛女子 60 米栏半决赛上,她以 8 秒 01 的成绩刷新个人最佳,打破尘封 11 年的全国纪录。不过,更"破圈"的,依旧是那份难以忽视的镜头感,以及围绕颜值、成绩、性格与争议性话题交织出的流量漩涡,使她在舆论场上持续占据高位。
比赛前,她以一头利落短发亮相,被网友称为"战斗天使阿丽塔"。很快,# 吴艳妮回应阿丽塔造型 # 这一话题迅速登上热搜第二位,阅读量突破 3000 万。她也顺势为本次赛事设计了全新出场动作,主动认领"战斗天使"的绰号。就在半个月前,她晒出的"短发小妮"造型已引发大量讨论,热度与争议并行。
南京比赛结束后不久,美妆品牌 M·A·C 魅可便将她纳入代言人矩阵,吴艳妮的商业价值再次得到印证。事实上,早在去年巴黎奥运前,她就已手握多个品牌代言,包括伊利、阿迪达斯、挪瓦咖啡、一汽奔腾、飞科等。
如果梳理这位跨栏选手近年来的商业路径,不难发现品牌方的选择逻辑:他们看重的,不仅是竞技成绩,更是吴艳妮在公众面前鲜明的个性表达、极具辨识度的视觉形象,以及她所带来的每一次出场皆有声量的传播效应。曾有品牌方公开表示,与吴艳妮合作并非单纯看中她的成绩。
在传统认知中,田径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往往与突破性的历史荣誉紧密挂钩。如今吴艳妮则以更多张扬自我而不受外界臧否的性格特点,成为田径赛场的镜头焦点。她的商业价值尚在上升通道,却已呈现出令人难以复制的独特性。对于当下的吴艳妮,多样的个性标签反而让这个 IP 更为丰满。而之于品牌方而言,那些态度鲜明、风格独特的运动员,正在成为他们越来越"敢押注",也更愿意携手塑造的优选项。
人设与成绩两手抓
截至目前,吴艳妮的个人抖音账号粉丝已突破 477 万,微博超话阅读量超过 9 亿,个人微博粉丝近 200 万,小红书平台也积累了 54.4 万关注者,三大主流社交媒体平台总粉丝量已超过 730 万。在中国田径运动员中,这一社交影响力几乎无人能出其右,甚至超过了在大众传播中极具声量的刘翔与苏炳添。
不同于过去运动员偏向低调、克制的社交风格,吴艳妮在社交平台上始终保持高频发声,将这里视作"自我报道的主场"。3 月 23 日,她在微博报道了自己室内世锦赛成绩:"以 8 秒 01 的成绩获得南京世界田联室内锦标赛女子 60 米栏第九名,创造了中国女子跨栏在室内世锦赛上的历史最快成绩和最高排名,并打破了全国纪录。"五天后,她再次更新:"中国女子跨栏重返亚洲第一。亚洲前十,中国有两位:我第一,中国香港吕丽瑶第八。"随后,她写道:"孤独作战其实很难,但我只想说困难越大,越有动力。希望对手们都放马过来。"
两条微博都迅速收获数百条评论与上千点赞,在田径这个在商业化程度、赛事密度相对双低的项目上,这样的传播效果显得尤为突出,也让吴艳妮的"出圈"路径更具代表性。
流量之外,吴艳妮也在视觉风格上同样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标签。去年 12 月,一位主播在直播间模仿她的妆发造型和起跑动作——晃肩、点眉、指天,成功吸引观众打赏。这套极具"仪式感"的动作组合,起初并未出现在她的早期比赛中,而是在逐步走红后被观众熟知、沉淀,并最终成为她独有的视觉标签。与此同时,她的造型也随之演化,从早年的高马尾到后来极具辨识度的四股麻花辫,每一次亮相,都是对个人风格的再度强化。
去年 9 月,在衢州举办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,吴艳妮的参赛让最后一个比赛日的现场上座率直接翻倍,观众人数突破 3 万。
赛场之外的吴艳妮,同样自带强烈的个性张力。从"甜妹翠丝"到"古风女侠",再到"东方肯豆",风格自由切换。她也从不回避"真实"——曾大方承认自己的双眼皮是割的,也坦言比赛前需用 40 分钟精心化妆、再花 10 分钟做发型。在一个习惯于将运动员等同于"朴素"与"低调"的语境中,她的坦率和张扬格外刺眼,也格外吸睛。
自然,争议也随之而来。"过度包装""自我营销"等质疑标签轮番登场,舆论场里争吵不断——可不就是她想要的效果?
不过,仅仅以这样的结论来解释吴艳妮的热度,未免显得片面。吴艳妮的"热度"虽起于形象,但若没有近两年持续进步的成绩支撑,也不会收获今天这样的讨论度和商业开发潜力。早在 2017 年天津全运会,年仅 20 岁的吴艳妮就闯入决赛,2018 年全国大奖赛冠军,到 2020 年全国锦标赛登顶;但在 2020 年前,她在国内赛场的成绩始终未能突破 13 秒大关。转折出现在 2021 年之后,她的竞技状态明显提升,多次跑进 13 秒,并在 2024 赛季跑出 12 秒 74 的个人最佳,稳步跻身国内 100 米栏顶尖行列。
可以说,正是有了成绩持续进步的铺垫,加之始终高调外放的表达方式,构成了今天吴艳妮所拥有的高人气:可被持续转化的流量,和可被持续开发的商业价值。
今年室内世锦赛结束后,吴艳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,简短提到了自己的目标:"我最大奋斗目标是在国际赛场上取得更好成绩,比如奥运会进前八,那才是我的最大目标。但全运金牌是我曾经失去的,我一定要拿回来。"这番话毫无意外地再度登上社交媒体热搜,# 吴艳妮放话全运冠军必须拿下 #、# 吴艳妮说我失去的一定要拿回来 # 迅速成为新的传播话题,成为她又一个被放大、被转发的"金句时刻"。
敢秀敢言,品牌押注个性牌
自走入公众视野以来,吴艳妮就几乎没有离开过"风口浪尖"。她的一言一行都伴随着流量涌动,而作为品牌方,与吴艳妮合作也时常需要在滚滚舆情中"翻栏而过"。
2023 年杭州亚运会女子 100 米栏决赛,吴艳妮站在第四道,起跑枪响,她因抢跑被判取消资格。这场比赛迅速成为全场最具戏剧性的故事——吴艳妮当场提出申诉,重新回到起跑线,并最终以第二名完赛;可赛后录像回放认定她确实抢跑,成绩被取消。瞬息之间,从领奖台到出局,争议与讨论如浪潮般袭来。
部分观众将情绪外溢至品牌直播间,连带抵制成为现实。例如,雅迪电动车的直播间评论区充斥"是不是你们也抢跑了""以后不买雅迪要买爱玛"等讽刺言论。
而吴艳妮本人,对争议的回应一如既往地直接。在当年 11 月的全国学青会摘得桂冠后,她在采访中被问起亚运抢跑事件,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:"我在第二天就去逛街,我都把这件事忘了 …… 我在想的是,我真的抢跑了,又怎么了嘛?"这番话再次点燃社交媒体的讨论,也再次印证了她"真性情"的舆论属性。
类似的场景也出现在巴黎奥运上。她曾在年初将奥运目标定为"闯入决赛",尽管赛前已调整为"力争 PB(个人最好成绩)",但最终,吴艳妮预赛位列小组第 6,在复活赛淘汰出局。
这种成绩,对于多数运动员而言或许意味着热度退潮、品牌回撤,但在吴艳妮的语境下,局面却反转成了品牌营销的契机。比如,阿迪达斯在她出局后迅速发声:"结果没那么重要,继续起跑,最重要。"创维虽然尚未正式官宣吴艳妮为品牌大使,却也在第一时间发出鼓励:"成功的故事不会一帆风顺。"品牌并未选择冷处理,而是以激励的姿态强化情绪共鸣,借力她身上的话题性与个性标签,完成品牌的二次绑定。
从整体趋势来看,无论是运动员个人还是合作品牌,强人设、高辨识的 IP 正日益受到青睐。但 IP 价值的持续释放,取决于表达的一致性与形象的稳定性。
比如樊振东就是典型案例。这位始终与饭圈保持距离的乒乓球名将,在宣布退出世界排名不到一周内,便接连官宣小米、MLB、凯迪拉克等品牌合作。樊振东代言的红米文案是"知难不退,遇险不畏;见好不收,当红不让";凯迪拉克的广告词"凭实力征服,怀热爱前行,莫问前路,尽是坦途",也更具有鲜明的指向性。
当够硬的成绩构建起基本盘后,个性标签成为运动员商业价值拉开差异化的关键。吴艳妮的"敢言""敢秀"、樊振东的"反抗者形象",都在为他们构建一个可持续讲述、不断裂变的个人 IP 标签。
不过,这些标签并非运动员商业价值的长效护身符。2020 年,跳高名将张国伟退役转战综艺,因其在赛场上的"搞怪风格"曾被看作是跨界娱乐的希望。但离开国家队体系的训练支持后,他也逐渐淡出主流视野,复出难掀水花。这恰恰说明,一旦脱离成绩本体,运动员 IP 的热度很难长久续航。
对吴艳妮而言,同样如此。她身上的个性魅力固然构建了鲜明辨识度,为她吸引了大量商业关注与流量资源,但职业运动员的根本价值,最终仍需回归赛场——用成绩说话。
接下来的室外赛季,对吴艳妮尤为关键。目前她已确认将出战 5 月 3 日开启的 2025 长三角国际田径钻石赛(上海 / 绍兴柯桥),届时将与女子 100 米栏世界纪录保持者阿姆桑、布达佩斯世锦赛冠军威廉姆斯同场竞技。今年 9 月,田径世锦赛将在东京举行,女子 100 米栏的参赛达标线为 12 秒 73,比吴艳妮目前的个人最好成绩要快 0.01 秒。机会就在咫尺在线证劵融资渠道,挑战也前所未有。